
报名电话热线:
13660693008(凌主任-手机、微信同号)
18028008328(谢教官-手机、微信同号)
营地地址:广州市黄埔区长洲镇深井岐西坊20号
(黄埔青少年军事、黄埔军事主题园)

-
微信公众号
-
凌主任
-
谢教官
历史积淀与现代使命的交汇点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黄埔军校训练基地,作为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新时代国防教育的核心职能。近年来,该基地通过整合历史资源、升级训练设施、创新教学模式,持续强化其在国防后备力量培养中的战略地位,成为全国军事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示范基地。
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活态延续 黄埔军校训练基地的前身可追溯至1924年成立的黄埔军校,其"亲爱精诚"的校训与"为革命建军、为国育才"的初心至今仍在基地的日常训练中得以体现。基地内保留了大量历史建筑与文物,如军械陈列馆、校史展览厅等,通过实物展示与数字化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向参训学员及公众系统呈现中国革命军事教育的发展脉络。 为深化历史教育功能,基地定期开展"重走革命路"主题实训,组织学员模拟历史战役场景,结合现代战术分析,在实践体验中领悟革命精神。2023年,基地与多所高校合作推出"红色军事研学计划",累计接待青年学生超2万人次,相关课程获评国家级国防教育精品项目。
现代化训练体系科技赋能军事教育 在保持传统军事训练优势的基础上,基地投入专项资金推进训练设施智能化升级。占地1500亩的模拟实战训练场配备全地形战术模拟系统,可实时还原山地、城市、丛林等多种作战环境。2022年竣工的联合指挥中心集成大数据分析平台,支持多兵种协同演练的数据采集与复盘评估,显著提升指挥决策训练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基地率先引入虚拟现实(VR)战术训练舱,通过11还原的战场环境模拟,使学员在安全条件下完成高危战术动作训练。据公开数据显示,该技术应用后,单兵战术考核优秀率提升37%,高危训练事故率下降至0.15‰以下。
国防教育社会化全民参与的创新实践 作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黄埔军校训练基地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教育模式。2021年起推出的"周末军事体验营"项目,面向社会开放轻武器模拟射击、野战急救、应急疏散等18项基础课程,累计培训企业职工、社区工作者等群体超5.6万人次。2023年暑期开展的"少年军校特训计划",通过军事化管理与团队协作训练,为青少年提供意志力培养与国防意识启蒙。 基地还与地方政府共建"国防教育主题公园",设置国防知识长廊、军民融合成果展区等功能板块,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使国防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沉浸式体验,获评全国国防教育创新案例一等奖。
国际交流军事软实力的对外窗口 在服务国内国防建设的同时,黄埔军校训练基地积极承担国际军事交流职能。自2018年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军官指定培训点以来,已为43个国家培养军事后勤、维和行动等领域专业人才1200余名。2023年10月举办的"国际城市反恐联演",吸引18国军事观察员参与,基地的巷战模拟系统与应急处置预案获外方高度评价。 基地还创新推出"云上黄埔"国际军事教育平台,通过线上课程共享、虚拟联合演练等方式,与东南亚、非洲等多国军事院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这种数字化的交流模式在新冠疫情期间保障了国际军事合作的连续性,相关经验被收录入联合国维和行动培训手册。
生态化建设军事基地的绿色发展路径 在训练功能拓展的同时,基地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占地320亩的生态修复区通过植被恢复、水系治理等措施,将原有荒坡改造为兼具战术训练与生态保护功能的复合型场地。2022年建成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可满足基地30%的日常用电需求,雨水回收系统实现训练场区灌溉用水100%自给。这种"绿色军营"建设模式,为全国军事基地的生态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未来展望打造全域型国防教育综合体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黄埔军校训练基地正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二期工程,重点打造智能化战术研发中心、军民两用技术试验场等新型设施。预计到2025年,基地年承训能力将从现在的8万人次提升至15万人次,课程体系覆盖从青少年国防启蒙到专业军官进阶培训的全链条需求。 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指引下,黄埔军校训练基地将持续深化历史资源活化利用、军事教育模式创新、国际交流平台拓展三大战略方向,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报名电话热线:
13660693008(凌主任-手机、微信同号)
18028008328(谢教官-手机、微信同号)
营地地址:广州市黄埔区长洲镇深井岐西坊20号
(黄埔青少年军事、黄埔军事主题园)